博物館學家客串魔術師
來自法國的讓馬塞爾-昂貝爾教授在作一個題為《博物館中的技術革命》的報告。與其他演講者侃侃而談不一樣,他邊講邊表演“魔術”。只見他臉上略帶得意之色,從包里取出一張打印著一些黑白圖案的普通A4紙,稍作停頓展示一下,把這張紙放在了電腦的攝像頭前。一瞬間,“魔法”顯現:電腦屏幕上“變”出了一座3D的哥特式城堡。
這一幕發生于日前在上海舉行的“國際博協大會博物館新技術論壇”上,略顯沉悶的會議室立刻活躍起來,不少人開始交頭接耳:“這是怎么做到的?”顯然,這樣的反應早在昂貝爾教授意料之中。他繼續表演,左右擺動那張A4紙,使電腦屏幕上的3D城堡隨之變換角度,讓大家細看高聳的尖塔和肋型拱頂,再看青色屋頂和灰色外墻……
接著,他播放了一段視頻。出現在視頻中的是一間空空如也的房間,只是,墻角、屋頂等部位貼著一些跟昂貝爾教授展示過的“魔術道具”一樣的、打印著黑白圖案的A4紙。這時,參觀者進來了,手拿一個形似平板電腦的東西,有攝像頭、有屏幕。他走到墻角,把攝像頭對準那里的A4紙,馬上,他手中的屏幕上出現了一個立體的中世紀的柜子;他移動,攝像頭跟著移到墻面正中間的A4紙上,屏幕變換成一個古色古香的壁爐;攝像頭再一移,對準另一張紙,一幅中世紀壁畫赫然映現眼前……昂貝爾教授旁白說,這是法國的博物館正在推進的“3D遺產復原項目”,不需要花大價錢重建古代建筑,只需在一些特定的部位貼幾張這樣的紙,參觀者就能在手持儀器上看到這個建筑遺址“真實”的局部,再在腦中組合成完整的場景。據說,這手持儀器也可以是參觀者自己的手機。
那些A4紙上到底藏著什么玄機?昂貝爾教授的報告一結束,不少人上前打探究竟,還拿出自己的手機來試。當然,出現手機屏幕上的,只是些有著黑白圖案的紙。昂貝爾看大家失望,忙笑著解謎:打印在紙上的圖案是“二維碼”,電腦或者手機必須安裝解碼軟件,才能把藏在二維碼圖形中的信息解讀出來。
二維碼幫你把博物館搬回家
“二維碼”(QRCode)是日本Denso公司于1994年9月研制成功的一種新型的條形碼。現在商品上常見的條形碼是一維碼,二維碼存儲的信息量比一維碼多幾十倍,而且整合了圖像、聲音、文字等多媒體信息。二維碼目前主要在企業里用,在大眾生活中的應用還不多。但隨著智能手機、平板電腦流行,它有望進入尋常百姓家:只要安裝解碼軟件,用攝像頭一掃,二維碼中包含的文字、圖像乃至聲音馬上展示出來。
隨著編碼和解碼技術升級,二維碼可容納的信息量越來越大,甚至已能將幾百幅圖片合成一個立體影像。于是博物館的“技術革命”就有了可能。
博物館,還有美術館,都是重要的公眾教育場所,所以展品應當有文字說明,但文字說明的展板會占去許多空間,空間不夠,讓布展者傷腦筋。今后,每件展品的標牌上可以印一個小小的二維碼,參觀者拿手機一掃,就能當場讀到說明,也能保存在手機里回家細看。二維碼信息里還可以包含網站鏈接,只要輕輕一點,就能獲取更多資訊,“延伸閱讀”。
如果博物館把館藏珍品的資料制作成二維碼,參觀者回家時就無需背上一大本乃至一大摞厚重的畫冊。而且,二維碼不只包含平面圖片,它能展示立體效果,讓人更有身臨其境之感。甚至,你參觀完一座老建筑,回家后能從種種“不可能的”視角再把它看一遍,比如飛到高空俯瞰,升到半空湊近了看屋頂壁畫……記者常聽出國歸來的朋友痛說遺憾:時間太緊,向往了多少年的博物館,真的去了卻只給一小時!結果,一路小跑、滿心焦慮……去了比不去還難受。很快,也許你就能把博物館存在一只手機、一個U盤,或者幾張打印著二維碼的A4紙上帶回家。
昂貝爾教授還向記者描繪了這樣的場景:以后聽眾去音樂廳,如果聽到心動的樂曲,也只要拿手機攝像頭在宣傳冊上一掃,就能讀到詳盡解讀;說不定,這段音樂還能馬上播放出來,或者存在手機中當鈴聲。